- · 《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[10/30]
- · 《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[10/30]
- · 《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[10/30]
- 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版[10/30]
- · 《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[10/30]
- · 《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[10/30]
【神经外科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引流物本身是异物,在体内放置时间过长,有在引流物周围发生感染的可能。因此,创腔放置的引流纱布每天应当更换,局部严格消毒。体内放置的引流管因不易更换,一般根据治疗需
引流物本身是异物,在体内放置时间过长,有在引流物周围发生感染的可能。因此,创腔放置的引流纱布每天应当更换,局部严格消毒。体内放置的引流管因不易更换,一般根据治疗需要保留数天不等。
脑室外引流管护理概念
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,放置引流管,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。是颅脑术后常用的降低颅内压、排出脑室积血、降低伤口脑脊液漏的治疗措施之一,是神经外科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。
脑脊液
流动于脑室、中央管、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、透明、无沉淀的液体为脑脊液。正常400~500ml/日。
脑脊液循环通路
目的
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脑内高压危机状态。 脑内肿瘤合并颅内高压,术前可先行脑室引流术降低颅内压,避免开颅术中颅压骤降引发脑疝。 术后早期控制脑内压。 治疗脑室内出血。 引流血性脑脊液,减少脑膜刺激及蛛网膜粘连。 脑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定位;注入抗生素控制颅内感染。
适应症
脑积水
脑室内占位性病变
后颅窝占位巨大手术前减压
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
禁忌症
凝血功能障碍
穿刺部位感染
濒死危重患者(已经无自主呼吸等)
穿刺部位
前角穿刺,后角穿刺,侧方穿刺
观察要点
护理要点
1、标记: 病人回病房后,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并妥善固定管道,护士应注明引流管名称、留置日期贴于引流管上。
2.引流袋的高度: 引流管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10~15㎝(即外耳道水平)侧卧位: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,高出15~18㎝。 头痛者注意观察高度以及引流量,以判断颅内压高或低引起的头痛。(如为血性脑脊液引流袋可适当放低)
3、妥善固定: ①引流管不可受压、扭曲、成角、折叠。 ②术后病人头部的活动应适当限制,翻身及护理操作时,避免牵拉引流管。 ③搬运病人时应暂时夹闭引流管。
4、观察引流的量、颜色、性状、通畅度: ①术后早期:控制引流速度,若引流过快过多,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、恶心、呕吐,此时抬高或暂夹闭引流管。引流液<500ml/d。(颅内感染:引流量可适当增多,注意电解质补充。) ②色:术后1-2天可略呈血性,渐变橙黄色,最后澄清。 ③性状:异常时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示颅内感染。 ④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:随病人呼吸、脉搏等上下波动示通常,反之不畅。
5、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 记录引流量,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,必要时作脑脊液检查或细菌培养。
6、拔管: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,及局部有无脑脊液漏。
拔管指症
引流不畅原因
颅内压过低
管道系统颅内段引流管放置过深过长、盘曲;颅外段有成角,受压,扭曲亦会引起堵塞。
导管口吸附于脑室壁
有脑组织碎屑、血凝块堵塞
腰大池引流适应症
颅内感染
术后持续脑脊液漏者
可行颅内压监测,控制颅内压
位置
在腰椎3-4或腰4-5椎体间穿刺置管于蛛网膜下腔。
护理
严密观察患者意识、瞳孔、生命体征及有无头痛、呕吐、肢体活动障碍等。置管术后要去枕平卧4-6小时。 高度:起初引流管口同创口齐平,病程中随颅内压调节。 标记和妥善固定。 观察量、色、性状: ① 2—5滴/min为宜,引流量控制在40-350ml/d。 ② 无色澄清为正常,有色或浑浊、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示颅内感染。 及时拔管:引流脑脊液<50ml/d、当患者一般情况好转、脑脊液各项指标正常、脑脊液漏消失即可拔管,拔管前夹管24-48h观察病情变化。 加强营养,鼓励患者进食粗纤维、高蛋白、高热量的食物,多食水果、蔬菜,以保持大便通畅。 做好心理护理,加强基础护理。
硬膜外引流管护理目的
为预防开颅术后产生硬膜外血肿,常规置入直径2㎜引流管于硬膜外,与颅骨内板相贴,外接引流袋.硬膜外引流在引流组织液、血液及血性分秘物的同时也可引流出部分脑脊液,此时引流液性质应为血性脑脊液。
护理
妥善固定管道并做好标记,注明留置日期。 密切观察引流量、颜色和性状,保持引流管的通畅,发生不畅及时通知医生处理。 引流袋与头颅平齐,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,严格无菌操作。 通常引流管于术后第2-3天拔除。
硬膜下引流管护理
文章来源:《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lcsjwk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214/703.html